从1983开始 第58节
作者:
睡觉会变白 更新:2023-04-16 07:24 字数:3596
戴临风逐字逐句的看,甚至某些段落重复的看,以致脖子酸痛,眼睛昏花,不得不起身运动了一下。
运动之后坐下来,又觉意犹未尽,干脆重新看了一遍。
首先,他完全同意许非对《上海滩》的观点。
由于这部剧在民间影响太大,前不久连《参考消息》这样的报纸都给予了关注。也的确有一些老魔都人大肆批判,还拿83年的电视剧《上海屋檐下》作对比。
这是根据夏衍的话剧改编,原汁原味的老魔都,跟《上海滩》泾渭分明。
但戴临风觉着没必要对比,这就是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个遵从历史,一个更符合大众需求。
跟着也引出第二个论题,国内的原创作品太少了。
民国时期以及搞运动之前,那会没有电视剧,都是电影人。那些电影人的创作能力非常强,比如李天济的《小城之春》、袁牧之的《马路天使》、谢晋的《女篮五号》等等,都是经典传世的作品。
结果一场运动给搞没了,现在真的就会拍名著,拍小说。
拿去年来讲,《今夜有暴风雪》、《红岩》、《高山下的花环》(电视剧版)、《长夜行》都是小说改编。
再有就是,戴临风对“文化输出”和“商业属性”两个观点持保守意见,总觉着有些夸大。
但他对“自家的影视产业要发奋进取,避免被人家干掉”却绝对支持。
“哎……”
老头喝着早已凉了的茶水浑然不觉,自言自语道:“这小子的花样还真多。”
他忽然发现,自己对许非的印象非常清晰。
第一次,是研究探春故事线的时候,觉着年轻人有想法,极为难得。然后又知道了他善画画,多才多艺。
第二次,是在片场看贾芸的戏,觉着非常新鲜出彩,哦,还是个会演戏的。
第三次,便是今天。
这份文稿的价值颇高,已不仅仅是有想法、会演戏能形容的了。
戴临风也是辽省人,早期参加过革命,后来调进央视,一路坐到了副台长的位置。他的阅历自非常人可比,晓得这小子定有所图。
就像古代文人入京,会将自己的诗词经义投给名宿大儒,以获得举荐。
老头比较开明,不然也不会引进国外电视剧,在央视增加广告业务。所以他并不反感这样的方式,只要你是真材实料。
……
从第一篇文稿之后,俩人便达成了某种默契。
许非有想法了就写点东西出来,然后送过去,戴临风都收着,但从不发表意见,更没问他想求什么。
其实刚重生那会,许非就列过一份自己能干什么的清单,最后发现还是老本行最拿手。只是年代特殊,个人行为束手束脚,必须得拓展人脉,培养关系。
所以甭看他忙活,目标一直明确。
当然了,他进《红楼梦》剧组也不只为了培养关系,是真心喜欢这部剧,好容易重生一次,自然得参与参与。
第65章 饭局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的电视剧数量每年都在递增。
相比84年的匮乏,1985年就涌现出了好几部现象级电视剧。其中《上海滩》、《射雕英雄传》是从香港引进的,没错,就是83版射雕。
再有《夜幕下的哈尔滨》、《寻找回来的世界》、《四世同堂》、《新星》都是小说改编。
原创的,又有影响力的,只有《济公》和《木鱼石的传说》。前者不必说,后者讲的是清朝才子王尔烈的故事。
大家可能没看过,但歌肯定听过,“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该剧还得了个奖,叫“全国首届少数民族电视艺术骏马奖三等奖。”对比后世满屏的清宫戏,这是最奇妙的地方。
除此之外,另有一部更神奇的剧,叫《海灯法师》。
嗯,不多说。
《红楼梦》剧组在五月末就走了,赶花期去杭城西山公园的芍药圃,拍湘云醉眠那场戏。许非就觉着自己隔几个月见一次宝姐姐和林妹妹,总在进进出出的,倒也形成了规律。
而这段时间,他便呆在四合院里,专注于自己的理论文章,也可以叫进阶之石。
非常难搞,不能使用过于超前的词汇就让他伤透脑筋,如何显示出自己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又不能夸张到好像是个先知,或明显超出常识的阅历,这种分寸更是难上加难。
大概每十天左右,便给戴临风送去一篇,那边从未回话,但他知道,老头肯定认认真真的看了。
转眼到了盛夏。
陈小乔今年初三,刚毕业就扔下学校跑出来,跟着叔叔学车。
1984年,国家发布政策,第一次明确了私人购置汽车的合法性。这会还没有驾校,学车得挂靠单位,没有单位证明不能考驾照。
而且学车之前,必须得学修车,学完维修技术之后,才能实际驾驶。
考完试也不是马上给你驾照,只有一个实习证。你得跟着师傅跑车,每天进山拉木料之类,来回200公里山路,在各种打骂中实习大半年,才能得到师傅签字,再换取驾驶证。
相比现在连雨刷器都不会换的很多司机来说,这年头的驾照含金量绝对硬核。
陈小乔的叔叔便是某个厂子的卡车司机,屁孩子开始还挺美,没几天就哭丧着脸回来,抱着一本厚厚的机械原理。
他就是因为不爱读书才辍的学,结果辍了学还特么得读书!
屁孩子心力交瘁,又求着许非带自己进军女学生袜产业。
以前棉布便宜,涤纶贵,布票取消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对材质的要求愈发精细,涤纶价格下跌,纯棉反倒上涨。
拿京城来讲,纯棉白布每米从0.78元调为1.02元,涤棉细布从每米3.69元降为2.36元。
许非最初以为用布缝的,考察了半天,结果跟大妈请教,才晓得这会都是用手摇袜机,将一根根棉线织成袜底和袜筒,最后用缝纫机缝袜口。
大妈帮忙找了个小作坊,自己出原料,做一双五分钱,又买了点纱,裁成蕾丝边缝在腰上。
许非决定将客户群定在10岁往上,袜子尺寸在16cm-29cm,分作三个型号。
市面上袜子有贵有贱,最便宜的才八分钱一双。他将价格定在三毛,成本一毛五左右,利润五五分,卖出去一双,他能挣七分五厘……
啧,许老师都丢不起这人!
陈小乔反倒乐的屁颠屁颠,被许非带了几天很快出徒,白天学修车,晚上蹬着三轮去练摊。
屁孩子其实不错,脑瓜灵活有闯劲,可以培养培养,收个吹箫童子什么的。
……
“挺好,是真东西。”
小屋内,马卫都看了看溥心畲的那副字,道:“溥心畲年头近,但名声不小,几十块钱收着也算宝贝了。”
“我倒没管它真假,就喜欢这字。”
“嗯,不错。我玩古董这几年就琢磨出一个道理,心态越好,越容易捡着真东西。这玩意解释不了,忒玄乎。”
老马翘起大拇指,“老弟心平气和,难怪很少走眼。”
他说是这么说,但当自个转着身,看这一屋子古玩时,说不羡慕嫉妒恨是假的。
老马收第一件宝贝,是79年左右,刚结婚,买彩电攒的一千多块钱,结果在王府井商场看着一个宋朝四扇屏,就买了下来。
到现在也有六年了,里里外外花了几大千,收了五六百件。结果咧,对面这小子不到一年就收了一百多件,起码一两千的花销。
一个外地来的年轻人,孤身在京城,诶,丝毫不慌,贼安稳,还塞了一屋子宝贝。
老马十分不理解,同时愈发不敢小觑。
“今儿过来啊,是有事相求。”
马卫都坐在红木圆凳上,眯着小眼睛道:“听说您跟朱家溍先生挺熟的?”
“算不上熟,老先生给红楼讲过课,我也拜访过几次。”
“嗯,照过面就行。我呢,准备过两天做个东,请老先生吃顿饭,你要是有空就帮我撑撑场,也不至于冷清。”
“客气了,白搓一顿我还得谢谢您呢。”
“呵呵,那成,后儿个中午丰泽园。”
俩人认识一年了,来往比较频繁,时常在一块交流心得,但说话还是您啊您的。许是老京城人的习惯,亦是互相透着客气。
丰泽园,是旧京城八大楼之一,主营鲁菜,声名显赫,那会儿有“穿鞋内联升,吃菜丰泽园”的说法。
人道洪流时期,丰泽园作为四旧被砸,名字改成了大众餐厅,一帮名厨被逼着去烙大饼、蒸窝窝头、擀面条什么的。
后来恢复招牌,又在珠市口重建了一座大四合院,仍是声名显赫。
这年头能去丰泽园吃饭的,用京城话讲,都是手里有俩糟钱儿。
许非还真没去过,不吃白不吃,等到后天晌午,穿的立立整整骑着自行车到了地方。进了包间,瞧里面坐着俩人,除了马卫都之外,还有个作陪撑场的。
白白净净,戴着眼镜,特斯文的样子。
老马起身介绍,道:“这是许非,我经常跟你提起那哥们。”
“这是侣海晏,我一朋友,刚发表了一篇小说,姑且也算作家吧。”
第66章 讲究
“幸会幸会。”
“叫我海晏就好。”
许非跟对方握了握手,想起后世关于这位的某些癖好传闻,不免有点不自然,轻轻一握便撒了手。
朱家溍还没来,三人便坐着闲聊。
这位侣海晏,以前是个警察,83年被调到竹园宾馆工作。竹园宾馆是昆仑饭店的实习宾馆,而昆仑饭店是公安系统最大的一家企业。
他在竹园干了没多久,又调到新华公司任企业管理处处长,现在的话说,就是部门经理。
就在今年,他发表了第一部 小说《便衣警察》,由此与马卫都相识。要不怎么说老马人面广呢,一是爱交朋友,二是编辑身份。
在文学热的年代,一个大刊物的编辑可了不得,什么苏童、莫言、余华都有交情。
海晏斯斯文文的,能说会道,对收藏也有兴趣,便被找来作陪。三人聊了一会,包间门被推开,朱家溍晃晃悠悠的走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