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开始 第276节
作者:睡觉会变白      更新:2023-04-16 07:26      字数:3043
  当然有人可能说,哎,费那么多事干什么?看不就完了?
  话没错,但看有不同的看法,走马观花还是细细品味,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刚才这段,如果我们看懂了,会明白俩人说的就那点事。
  ‘你该表白了。’
  ‘我知道。’
  ‘你知道什么?’
  ‘我稀罕你,你也稀罕我。’
  “鹅鹅鹅鹅鹅鹅……”
  方婷婷捏着报纸,傻子一样走进校园,头一次觉得影视艺术鉴赏如此好玩。
  她溜进教室,跟导员报个了到,跟着眼睛一亮,跑到陈小旭旁边。
  “今儿不上课,你怎么来了?”
  “在家没意思,好容易开学就来瞅瞅……你拿着报纸做什么?”
  “刚买的,可有意思了。”
  陈小旭拽过一瞧,撇撇嘴。
  “再举个例子。
  《胡同人家1》小保姆结尾,葛尤坐在台阶上搓脸,被很多观众誉为最难忘的镜头之一。今天我们也来具体分析一下。
  首先,小薇是个骗子,信息并非完全透明。他了解的,只是人家让他了解到的一面。
  其次,作为一个表面流氓,内心情种的男人来说,碰到个喜欢的女人不容易,更别说还想跟她结婚生子。
  所以当警察上门,把一切真相揭露时,对个人的冲击难以想象。
  人的情感复杂丰富,往往会多种情绪糅合。比如某人忽然听到母亲车祸,当场去世,不敢说全部,起码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震惊,脑袋一片空白。
  在此之后,伤心悲痛,难以置信,歇斯底里,晕倒昏厥等等才会纷涌而至。
  以前的戏简单,黑白分明,人物脸谱化。连情绪也很单调。
  随着影视作品的题材丰富,数量增多,对演员的要求也会越来越精细。像这种发生诸多情绪变化的表演,个人称之为层次感。
  说回葛尤。
  他得知自己的感情是一场骗局后,自然也是震惊,脑袋一片空白。
  众人已经进门,唯他站在门口呆愣,然后坐在台阶上。
  大家看图,刚才葛尤的眼神是空,此刻是茫然,这便是一个精细的情绪变化。那他茫然什么呢?
  小薇真是骗子么?小薇喜欢自己么?自己像个笑话么?还有小薇的真名,是叫沈桃红么?
  如果再继续变化,里面包含了怀疑,苦涩,自嘲,自我安慰……这么多东西混在一块,没人能同时演出来。
  所以葛尤开始搓脸。
  这动作是他自己设计的,拍案叫绝。演员并非万能,看如何应变,他这一搓脸,把面部盖住,由表情转变成肢体,四两拨千斤的顺下来。
  有人说,葛尤没演出来,怎么还叫好表演?
  因为他的节奏没有断,搓脸反而增添了效果,始终给观众一种强大的情感渲染状态。
  观众可以想象,他在痛苦,他在流泪,什么都行。
  这也叫入戏。”
  陈小旭和方婷婷挤在一起,不知不觉也入了迷,连老师说开会也不知道。
  “下面说说不太好的表演。
  还是《大桥下面》。
  张铁霖饰演的角色,也是回城知青,摆个修车摊子。他善良,正直,包容,敢于冲破旧思想,追求真爱。
  先分析一段转折戏,他知道龚雪未婚怀孕,有个五岁的孩子。
  当时他母亲上楼,龚雪坐下,跟着回头对视。
  层次感什么的不说了,因为没有。张铁霖跟她对视,左右看看,叼上一根烟,自己捏着火柴,满屋子找火柴。
  眼神不够乱,面部没有任何波动,只能利用找火柴来想表现慌张无措,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演法。
  他喜欢对方,忽然得知此种情况,冲击力是极大的。这段表演,显然撑不起这个转折点,缺乏力度。
  反观龚雪,她对视之后也慌,马上转过头去,继续做衣服。
  人在紧张的时候,有很多外在表现,比如眨眼,抿嘴,呼吸频率,头部的微动,手上的动作等等。
  龚雪相对细腻的展现了出来。
  而张铁霖的简单化表演,充斥全片,皱眉、叹息、沉思、眼睛盯住一个地方不动,基本在重复作业。
  特别结尾一段,看对比。
  龚雪的眼神和笑,一瞧就饱含深情,在看自己喜欢的人。张铁霖的眼神有感情,但不够深,面部依然毫无波动。
  俩人经历过这么多事情,终于要在一起了,却很难感受到他的欣喜和期待。
  《大桥下面》全片的基调,便是内敛含蓄,演员的风格也往这方向靠。
  但是,内敛不代表僵硬,不代表缺乏细致和感染力。
  那不叫内敛,叫没演出来。”
  为满足许非的图文并茂,《京城青年报》下了血本。技术所限,黑白图片,高糊,可配上他的文字描述和自己脑补,竟也神奇的辨别出来了。
  “那不叫内敛,叫没演出来……”
  方婷婷拍着桌子乐,“许老师太逗了,太逗了!”
  “还行吧。”
  陈小旭抿抿嘴,只觉写得好,新鲜有趣,不老学究,有亲切感。
  跟着她翻了翻报纸,“呀,没了。”
  “啊?”
  方婷婷正过瘾的时候,立马慌了神,也翻了几下,看到明天还有四个字,顿时松了口气。
  第281章 许非说(2)
  许非跟于佳佳沟通过很多次,才定下文章基调。
  首先不能让读者产生你在指点江山的感觉,会令人反感。要有一种为他们推开新窗口,发现新世界的新奇和亲切感。
  而且他原本想找几个明星开涮,结果发现,这年头几乎没有不敬业的演员,就算演不好,那也是实力问题,不是态度问题。
  不好意思往死喷,老艺术家又不能得罪,老电影不得批评,只能挑挑拣拣委婉慈爱,相中了皇阿玛。
  每篇约莫七八千字,“表演”分成两天发。
  第一天先给整体印象,好表演怎么回事,烂表演怎么回事。当读者头脑中有这个概念时,再写一些理论性的东西。
  “归根结底,什么叫好的表演?个人总结,分为四点。
  1,形象尽量贴合:
  一个角色出来了,导演会根据角色的高矮胖瘦、性情气质,去找符合形象的演员。
  上期说过,演员不是万能的,个人有个人的局限,谁也不敢拍着胸脯说‘我什么都能演’。只能说,我尽量拓宽我的戏路。
  这个戏路,从狭义上讲,就是形象气质。而演员的外在,本身就是表演的一部分。
  有些天生符合,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
  有些需要后期努力,比如话剧《九一三事件》中的某人。李雪建在外形上并不相似,但他下了很大功夫。
  某人是秃顶,他就剃了个光头;某人脸庞尖瘦,他就把自己饿瘦了二十多斤。同时反复听录音,看纪录片,揣摩特色,才造就了一个经典角色。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圆润丰满的林黛玉,看到一个白白净净的宋江,看到一个不美的西施,看到一个粗鲁彪悍的周瑜。
  直接给零分,因为连最基本的都不及格。
  2,表演技巧与逻辑性:
  此为演员安身立命的东西,从技术上讲,包括台词、表情和肢体。
  台词要吐字清晰,感情充沛。表情和肢体要自然丰富,张弛有度。并且都要遵循一个表演规律,逻辑性。
  当角色拥有了自己的设定,那他的台词、表情、动作,所发生的行为和人物关系,都要符合这个设定,以及符合作为人的基本逻辑。
  宝钗不会尖酸刻薄,黛玉不会跑来跑去,孙悟空不会好吃懒做,李逵不会随口拽两句古文……
  一个人距你十米远,说话肯定要大声。他站在你跟前,肯定要降低音量。
  家里来客人了,有教养的孩子肯定要起身迎一迎,没礼貌的孩子甚至可以完全忽视。
  被轿车撞到,肯定不会飞起二十米再来个转体360度,顺便鄙视牛顿的棺材板。
  喜欢干净的,包里肯定会备条手绢;爱好朗诵的,性格肯定不会太腼腆;两口子吵架,大喊大叫,忽然想起孩子在隔壁,又不约而同的变小声;暗恋一个人,在公交车上好容易聊了几句,对方下车,又扒着窗户看一眼……
  这些,都叫逻辑性。
  3,感染力
  ……
  4,个人魅力
  ……”
  办公室里,一位老师看完报纸,忍不住拍案叫绝:“好文章,好文章啊!”
  “您看什么呢?”同事好奇。
  “《京城青年报》的一个专栏,昨天开班会没收的报纸,发现特有意思。”
  “哦,我知道我知道!”
  一句话让办公室热闹起来,《京城青年报》的销量在本地位居前三,读者群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