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汉武帝(求月票求订阅)
作者:
怪诞的表哥 更新:2023-04-28 10:43 字数:4545
北楚建武三年,正月二十二,惊蛰。
春雷始鸣,蛰虫惊而出走,因这此节气称为“惊蛰”。
其实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它们出走的原因。
“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数九寒冬已尽,当此时节,桃红李白,莺鸣燕来,布谷催耕,又到了一年耕作之始。
在王笑北伐时,他不急着建功立业,而是每到一个州府都停留一段时间推行政令。
等一过完年,这样做的好处就显现了出来……
中原各地的田野上,到处都可以见到忙着耙地的农人,连新收复的州府也是。
这时节田地里的土正是冻融交替的时候,及时把地耙了,今年才会是一个好年景。
有老农耙完了地,默默抬起手抹了抹眼里的泪。
能在该耙地的时候耙地,听起来很简单,但得要没有兵祸、没有徭役……还要有地。
要是地里种出的粮自己还能吃到,又是何等幸福之事?
而数年、十数年来,就这样简单的事今年才是第一次做到。
他们也不懂怎么说,抹完了泪,不过是喃喃上一句“好年景啊,好年景……”
偶尔也有些老农,对着娃儿絮絮叨叨地说些有见识的话。
“俺老汉敢说一句,就冲今儿老汉能撂这一锄头,这世道就得好。娃儿你不知道啊,晋王!晋王亲自搁俺们县里十天咧,就为了俺这一锄头……得好!得好!”
乡野里这样的声音,京城大多时候是听不到的。
京城还是喜欢传颂功业、算计封赏。
……
户部。
几名小官坐在公房内一边忙着政务,一边聊着天。
“陛下给诸位大臣的赏赐都发了吗?”
“办完了。对了,这次的封赏未免太薄了吧?我看了,好几位老大人都是本来在京中有别院、有良田,却只归还了他们的老宅子。”
“这算什么,听说陛下问晋王想要什么赏赐,晋王推拒不受,只要了一座城外的山野宅院。”
“真的?”
“是真的,文书正好是我操办的,是京西门头沟大台乡的一座山间别院。”一名新调来的户部照磨官开口说道。
这人名叫姚启圣,是个降臣。
他在乾朝任的是六品礼部主事,归降以后通过内部考试,被任为户部八品照磨。照磨即‘照刷磨勘’之意,负责磨勘和审计之事。
因他是降臣,前阵子又被锦衣卫捉拿审讯过,户部照磨所的官员们平时都不爱与他打交道。
但今天姚启圣难得参与到谈论中,一开口就让同僚们围了过来。
“真的?”
——你一个八品小官,能操办这种事?那你不是还能和晋王府中的下人打交道?啧啧。
姚启圣道:“我留意了一下,那别院原本是钱次辅的,建虏入关后归为其内务府所有,这次大楚重定京师,这别院并未归还给钱次辅……”
“北伐大功,晋王就只得了这一个山野小宅?”
“确实就只得了这一个宅子。”
官员们说话的声音就低了下来。
“你们说,陛下这是何意?晋王就算推拒,陛下就不怕薄了君臣情分吗?”
“这或许是晋王明哲保身之道吧?”
“笨死了,晋王还要明哲保身吗?当今天下,真正富有四海的人是谁你都看不明白吗?晋王还需要什么赏赐?”
“我明白了,晋王这是以身作则堵住别人的嘴?他都没封赏,何况别人……”
“还是为了分地吧?”
“但陛下这封赏也太薄了,连世袭罔替的爵位都没有封几个……”
“依我看,一点也不薄。”
“怎么说?”
“你们只看到京中诸位重臣得了什么、却不见晋王亲自出城饷赏了三军将士?知道一个普通士卒能分到多少赏银吗?这个数……”
“没听说吗?晋王亲口所言‘北伐功在士卒百姓,非一帅一将之功’……”
“啧啧,陛下薄赏群臣,晋王重赏三军,这是想要……这是陛下信任晋王啊……”
“听你们这般说,就知道你们消息都不灵通……”
“……”
姚启圣只在开头说了两句,之后就不怎么开口。
对他而言,闲聊不是目的,和同僚们打好关系才是,大家一起聊了些大人物的闲话,关系也就近了。
他偏头向公房外看了一眼,低声道:“嘘,慎言,大人过来了……”
一名户部郎中从过道那边转过来,脸色平平淡淡的,心里却有些哂笑。
他其实已把他们的议论尽收耳底了。
——呵,一群微末小官也高谈国事,你们连陛下断了腿、哑了声音都不知道……
~~
“姚启圣,你随本官来一趟。”
那户部郎中走进公房说了一句,背着手就走,姚启圣连忙跟上。
公房内,那几名小官又议论起来。
“嘿,这家伙不会又要被捉了吧?”
“谁知道,上次锦衣卫才带走过他。”
“呵,降臣,连个举人都不是也能当官?”
“女人当皇帝,哪会用人……”
~~
出了户部,往右一拐,就到了原来的宗人府,就在户部边上。
那块“京师搬迁事宜统筹规划工作组”的牌子已经撤下来,这里已改成了商务部。
姚启圣随着上司进了商务部之后走了一会,只见其中一个衙署院门上挂着一块牌子,上书“经改司”三个大字。
他心念一动,举止都拘谨了些。
经贸司在商务部里划了很大一片地方,人并不多,却很忙的样子。
他们穿过大堂,直接走到最里的一间公房。
“见过范大人,你要的人下官带来了。”
姚启圣微低着头,目光看去,见到案桌后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官员,相貌英俊,仪表收拾得很整洁。
这一扫,姚启圣已看清了对方的衣服补子。
正四品高官……
他又瞥了一眼,飞快扫视了一下这间公房,见物件都摆得一丝不苟,文书垒得整整齐齐。
姚启圣想了想自己打听的所有大人物的信息,很快猜出了这人是谁。
——范学齐,原是京中商贾之子,举人出身,替家族打理芳园,交游广阔,与晋王长兄王珍是挚交,凭此交情成为最早一批投靠晋王的人,历任大楚商贸处主事、纪察处左都察……
范学齐高位虽高,说话却让人如沐春风,先是寒喧了几句,等那位户部郎中离开,这才向姚启圣问起正题。
“本官奉命设立‘经改司’,想把你调过来,你可愿意?”
姚启圣连忙行礼。
“谢范大人厚爱!下官必鞠躬尽瘁……”
“坐吧。”
“谢大人。”
范学齐问道:“你可知道这‘经改司’是何意?”
姚启圣低想了想。
——所谓‘经济’本为经世济民之意,但北楚常用这词来指商贸、财富之事,这经改司无非就是又要改革经济了……
但姚启圣不愿从字面意义上回答范学齐,想要给出一个一鸣惊人的回答。
“禀大人,下官私以为……晋王想要南征北伐,苦于没有钱粮,故而让大人设立经改司衙门谋划此事。”
范学齐微讶,深深看了姚启圣一眼。
但他却是摇了摇头,道:“不要开口就言‘晋王’。”
“是。”
姚启圣连忙又站起来拱手,心中有些警省。
如今朝堂上、甚至民间,但凡有人开口谈论国事必言‘晋王如何如何’,颇为狂热,仿佛这天下诸事完全只决于晋王一人。
姚启圣也不例外,平时与人聊天,也常常表露出对他的尊崇。
但今天,晋王的心腹高官这么说,可见晋王本人是不喜欢这种氛围的……
范学齐又道:“经改司才设立不久,你是第一次来,仅凭三个字,为何作此推论?”
“禀大人,下官不是凭‘经改司’三个字推论的。”姚启圣道:“是从眼下的时局考虑。”
“坐下说。”
姚启圣恭敬地坐下,缓缓道:“下官有些同僚在礼部,因此知道就在几天前南京伪朝派了使节进京,态度倨傲、叛逆割据之心不死,妄想与我大楚划江而治。
晋……陛下目前遇到的局面,倒是与汉武帝当时有些相似,北方有外虏,南方有诸侯割据……”
话到这里,他忽然闭口不谈。
范学齐笑了一下,道:“你是想把陛下比作汉武帝?”
“下官不敢。”
姚启圣心想,我是把晋王比作汉武帝啊……
这个比喻其实不太妥当,但最近却在朝堂上隐隐流传。
因为大家都累了。
这几年每年都在打仗,好不容易收复了京城,人心思定,大家都想歇一歇,喘一口气。
但看晋王那‘只争朝夕’的行事作风,很像是想要一鼓作气平定天下。
百官之所以私下把晋王比作汉武帝,指的是‘汉武一朝无安宁之时’,是小心翼翼地提出一点点期望。
——晋王,不要继续穷兵黩武了,歇一两年吧。你还是年轻,我们年岁却不小了,经不起这般没日没夜地熬……
“没什么不敢的。”范学齐朝天拱了拱手,道:“陛下说了,能被比作汉武帝,是他的荣幸。”
“是。”
“说说你的看法吧。”
姚启圣沉吟了一会,道:“大楚与汉武帝当时类似,需要打仗,便没有钱粮。可世上是不缺钱粮的,只算活着的人口,粮食永远是够吃的,无非是够多少人吃、怎么分……”
范学齐道:“你是想说,粮食不够吃,一部分人死了,剩下的永远够吃?”
“这……下官是说,如果对比我们与伪朝的国力,我们的钱粮更多、国力更强。但我们的百姓日子过得太好了。下官听说,山东那边免了田税已有三年,河南也免了一年,陕西、山西、河北、辽东多处的百姓刚领了赈济与农具。还有黄河水利,本该是征瑶役的,却改为雇劳工……”
范学齐不易察觉得皱了皱眉,似对姚启圣感到有些失望。
当时姚启圣能被乾朝那位女帝从大牢里放出来任为官员,负责和谈之事,可见其有才华。
范学齐看过姚启圣的履历卷宗,认为那位女帝用人,极具眼光。
所以他才抽调姚启圣到自己手下。
但如果姚启圣只懂得加税,那就太让人失望了。
“绝计不行。”范学齐道,“若加税赋能解决,还要经改司做什么?”
姚启圣道:“是,因此下官才说,陛下遇到的局面与汉武帝相似。”
范学齐面色缓了缓,点点头。
姚启圣道:“纵观汉武一朝,南灭百越、北攘匈奴、东伐朝鲜、西伐大宛,连年征战不休;不惜血本于河西、河套筑城驻军;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动用十数万人,把黄河从东到西修缮了个遍;加之其生活还极尽奢侈……
这么多事,需要的钱粮从哪里来?除了卖官鬻爵、抽取重税,得钱粮最多的便是这……‘经济改革’。
汉武帝重用桑弘羊,先后进行了算缗告缗、假民公田、移民屯垦、币制改革、盐铁官营、创立平准、酒类专卖、对外贸易等改革……”
~~
与此同时,门头沟,大台乡山间别院里。
“你们说我学的是汉武帝?”王笑微有些诧异,看向坐在对面的周眉、唐芊芊、左明静……
三女纷纷点头,眨了眨眼。
场面很漂亮。
周眉道:“便说这一条,夫君所言的‘个人所得税’,分明就像是‘算缗’之策。”
“不错。”唐芊芊沉吟着,带着思索的语气道:“还有这‘土地国有化’,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与汉武帝的‘假民公田’之策颇相像。”
左明静也拿起案上的文书,轻声道:“笑郎所言的‘发行纸币’,却比前人高明许多。”
王笑点点头,认为还是左明静最体贴。
“但这‘将矿业收为官营’‘宏观调控’,不就是学的汉武帝的‘盐铁官营’‘创立平准’吗?只是更为细致些……”
唐芊芊道:“笑郎偏说这是自己苦思冥想出来了许多好办法,要让我们‘惊为天人’,原来是拾前人牙慧。”
王笑微有些气苦,摇了摇头。
左明静于是替他解围道:“东坡先生言‘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桑弘羊,而世主独甘心焉,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想必笑郎是明白这其中道理,用桑弘羊之法,而‘阳讳其名’,自是高明。”
王笑自嘲一笑,却不是因为被她们调侃而感到尴尬。他是没想到,自己苦心孤诣弄出来的搞钱粮之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古人的智慧啊……
唐芊芊、淳宁听了都是笑了笑,一个是激赏中带着打趣,一个是会心中又带着忧虑。
先是唐芊芊调侃道:“那笑郎真是高明。”
淳宁却有些忧虑起来,低声道:“汉武有亡秦之失,而能免亡秦之祸。但……夫君以此法筹集钱粮,真的能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