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你我能奈他何?
作者:
我是蓬蒿人 更新:2023-04-29 20:30 字数:4009
昭义节度使治州为潞州,魏博全境被平卢军攻占,消息早就传到了这里。一直密切关注魏博战局的昭义节度使康承乾,这几日一直在跟心腹幕僚和将领们,商议如何应对。
与曹仲明这种起自行伍的军汉不同,康承乾是士子出身,身上没那么多霸道之气,倒是显得更像个中年儒生。
他面有忧色的望着堂中幕僚,愁眉不展道:“安王已经集结大军于魏州,不日即将抵达昭义,陇西郡王的使者也到了,就在府上。昭义该怎么办,各位有什么想法,到了这个份上,但说无妨。”
这个议题已经议了很多遍,在不同的时期,幕僚们的意见也有所不同。起初的时候,众人的意见跟魏博差不多,都觉得大争之世,乃是大有作为的时候,不能让安王入境,置昭义于险境。
李晔奉命进军河东,虽然师出有名,但外人根本就不买账,李晔那个主政山东的尚书令,和节制天下兵马的都统,也没哪个节度使把它当回事。
说到底,黄巢之乱后,大家已经不把朝廷放在眼里,现在看的都是实力,自然也不会理会朝廷的那些虚名。
康承乾发问后,堂中的幕僚们,都把目光,投向一位眉目威严的老者。那是节度使府长史,康锡癸,算起来还是康承乾的伯父,在昭义的地位向来尊贵,连康承乾都要礼敬。他不说话,众人都不敢妄言。
在这之前,康锡癸态度很强硬,主张据兵于辖境之外。
康锡癸的理由很充分,平卢军入境,就算不图谋昭义,那也是兵祸,谁知道会闹出什么乱子?如果李晔态度强硬,以朝廷的名义,让昭义军协同作战,让昭义提供粮草,那昭义要不要听令?所以康锡癸认为,应该跟河东保持联系,共拒平卢军。
当然,昭义也是不能让河东军入境的,所以一旦昭义军跟平卢军打起来,就要让李克用给昭义军提供粮秣、军械。这也是为何河东使者,会到了节度使府的原因。
康锡癸每回慷慨陈词之后,都会用相同的八个字结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察觉到众人望过来,一直闭目养神的康锡癸,缓缓睁开眼。他虽然年迈,但老当益壮,尤其是一双眼眸,时时透着不容忤逆的威严光芒。
此刻,康锡癸环视众人一眼,依然是那副义正言辞之态,说出来的话也掷地有声:“老夫建议,迎接安王入境!”
这话一出,堂中一片寂静。
幕僚们脸上,大多都是意外震惊之色,还有的人两眼迷茫,好似是在怀疑自己听错了,又或者在怀疑,康锡癸是不是把话说错了。但看康锡癸的凛然正色,哪里会是说错话的样子?
众人面面相觑,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疑惑。之前不是没有人有这个提议,但那绝对不会是康锡癸。在此之前,也没有人会认为,康锡癸会有如此提议。
节度使府判官不确定道:“长史的意思是,昭义不仅不抵抗平卢军,还要主动迎接安王入境?”
康锡癸冷哼一声,似是对判官的怀疑很不满,那就跟质疑他老眼昏花一样。而事实上,康锡癸是练气九层的强者,他这一声不满的冷哼,带出了修为之力,立即让堂中充满压迫。
幕僚们这才算是肯定了康锡癸的意见,他们不仅没有疑窦顿消,反而更加不解。
康锡癸向康承乾拱拱手,接下来的话,直接让堂中一片哗然,只见他肃然正色道:“不仅要迎接,而且是廉使亲自到边界去迎接!”
“什么,让廉使亲自迎接?”
“不是出城相迎,而是到边界去?”
“迎接之礼,出城三十里,已经是顶天了,这回竟然让廉使去边界?!”
幕僚们再也压抑不住心头的震惊,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康承乾听了这话,虽然同样疑惑,但却没有格外的神色,只是满脸苦笑。
一名年轻录事参军站起身,向康承乾和众人抱拳,面色激动,慷慨陈词:“长史此言,下官不敢苟同!眼下乱世将至,朝廷名存实亡,天下藩镇,谁人最强?不是宣武军,不是平卢军,而是河东军!为何?河东地域广袤,有十一州之地,人丁众多!河东军有甲士三十万,还有代北边军,战力尤为强悍,更有沙陀精骑,战无不胜!”
“河东者,三晋大地也。有地利之便,俯瞰天下,易守难攻,太原府更是城墙沟深,兵家奇险之地!如此河东,安王只带十万平卢军,凭什么敢说攻打?他让李克用去青州述职,本就是强人所难,说李克用拥兵造反,更是莫须有的罪名!安王进兵河东,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诸位试想,他凭什么要这么做?”
“原因无它,进兵河东只不过借口而已,安王真正的用意,是借出兵河东之名,行吞并邻近藩镇,扩大自身势力之实!”
“安王跟李克用,素有仇隙,这回发兵,说到底,不过是个人私怨!眼下他就是想要霸占魏博、昭义两镇,为日后跟李克用真正交手,打下基础!故此,安王狼心野心,昭然若揭!绝不能让他进入昭义!廉使若是迎接平卢军进入昭义,何异于引狼入室?若是如此,昭义危矣!”
录事参军这一席话,说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可谓入情入理,让人无法反驳。
满堂幕僚,无论赞不赞同他的意见,都被他的意气所感染,不少人都露出钦佩之色。无论如何,这番风度的确不凡。也有人陷入沉思。
这名录事参军,姓郭名章铭,听说是郭子仪后人。虽然年纪尚轻,但却是昭义最富盛名的年轻才俊。平日里,康承乾对其恩遇甚重,有着重培养之意。若非他地位非凡,自持有才,也不敢忤逆康锡癸。
当然,眼下还有一个原因。之前康锡癸一直跟他在同一战线,是坚决抵制平卢军入境的。康锡癸忽然“反水”,大出郭章铭意料,也让他感觉被背叛,所以坐不住了。
听罢郭章铭一番肺腑之言,康锡癸却是一点触动都没有,反而一声冷哼,依然是八风不动的坐着,只淡淡瞥了郭章铭一眼,问道:“昭义可有兵家战将?”
郭章铭一怔,意识到康锡癸的用意,立即大声道:“昭义虽然没有兵家战将,但将士忠勇......”
“老夫就问你有没有。你只需回答有,或者没有。”康锡癸冷冷打断郭章铭的话。
郭章铭脸色涨红,欲言又止,激动得难以自已。昭义在黄河之北,没有经历黄巢之乱,又不是边地,鲜有战事,哪里来的战将?
“没有,但......”郭章铭还想说什么。
康锡癸却不给他说话的机会,而是直视他问:“平卢军上官倾城,黄河之畔,以三千精骑,一轮冲阵,就击溃魏博军一万骑,更是展露出兵家上将的修为!试问,昭义境内,谁能挡上官倾城领兵冲锋?录事参军吗?”
郭章铭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来。
当日上官倾城以绝对劣势兵力,在黄河之畔背水一战,照面就击溃曹希金,已经是一战成名!天下藩镇众多,不是没有兵家战将,但是兵家上将......放眼整个天下,现在冒头的所谓名将勇将,根本没有哪一个人,敢说能正面抵挡上官倾城,就更别说战胜了!
郭章铭脸色难看,康锡癸却没有就此放过他的打算,继续问道:“若仅是一个上官倾城,那也就罢了。老夫且问你,这些年来,昭义军可曾历经血战,有一批无坚不摧的真正精锐?”
“我昭义军将士,也是悍勇敢战的......”郭章铭的声音,明显没什么底气,只是在强充脸面罢了。
康锡癸冷笑一声:“昭义军悍勇敢战,比之魏博军如何?博州之战,五万魏博军守一座城,没几天就被攻克,还搭上了五万援军!这样的平卢军,又有谁能去挡?”
郭章铭已经说不出话来。
康锡癸扫视堂中众人,目光如电,“老夫再问,昭义可有真人境的大修士?”
没有人说话。接触到康锡癸的目光,幕僚们都不自觉低下头去。魏博就只有曹仲明一个真人境,还是新进突破的,昭义本就弱于魏博,哪里有什么真人境。
康锡癸声音渐渐带上了寒意:“魏州一役,安王直入魏博节度使府邸,在众目睽睽之下,摘了曹仲明的脑袋!那时候众人所见,可是四个真人境!四个真人境,这意味着什么?若是安王故技重施,来我昭义节度使府,谁去护卫廉使?谁能护卫得了廉使?!”
最后这一句话问出来,堂中已是落针可闻,郭章铭也低下了头去。
“录事参军说的没错,安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但那又如何?纵然你我都知道了,可谁又能奈何他?”
康锡癸声音冰冷,不知不觉就有了杀意,“安王势大,就算想要昭义,我等又能如何?说到底,安王根本就不怕我们看破他的用意,因为看破了也没用!他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他有这个实力,不从就得死!在座诸位,谁想死?谁想害死廉使?曹仲明的前车之鉴,还不够鲜血淋漓,还不够让诸位认清现实?!”
一番话,被康锡癸说的杀机四溢。
满堂幕僚,再无一人有心思出言反驳,因为无从反驳。不少人都在暗暗擦汗,只觉得背后凉飕飕的。
康锡癸看向康承乾,拱手道:“廉使,眼下平卢军已经云集魏州,马上就会向我昭义而来,当此之际,廉使必须出迎!王师讨逆,廉使岂能不迎?平卢军就是王者之师,不是因为他们有大义名分,而是因为他们够强!廉使迎接王师,就是大唐忠臣。安王诛奸臣、杀宦官、平叛乱,所作所为,皆为匡扶社稷之举,有贤名在外,廉使若是尽心尽责,安王必会倚重,至少也不会为难!这才是保全廉使,保全昭义之道!反之,就是重蹈魏博覆辙!”
康承乾点点头,不得不承认,现实就是如此。见幕僚们都没有异议,也知道此事算是议定了,他站起身,向康锡癸行礼,“多谢长史教我。”
行礼完,他看向众人,做了决断:“准备劳军之物,本官要亲迎安王,亲迎王师!”
幕僚们相互看看,纷纷起身,向康承乾行礼:“廉使英明!”
康承乾暗自叹息一声,“接下来,议一议如何配合安王征战吧。”
其实昭义还有另一条路,那就是跟河东结盟。但是河东军如果不入境,昭义还是打不过平卢军,若是河东军入境,且不说战况如何,昭义军首先就坐实了造反的罪名,是个隐患。
另外,如果河东军胜了,难道李克用就不会顺势图谋昭义?没人敢保证。就算李克用保证,也没人会信。
眼下,李晔征讨李克用,那是神仙打架,昭义根本没可能左右逢源,只能选择一方依附。
既然要做爪牙,自然是做强的那一方的爪牙,如此才有可能分得一些汤水。有兵家上将、有至锐之师、有四名真人境的平卢军,当然就是强的那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