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道国降临
作者:波将金      更新:2023-05-19 14:06      字数:9311
  “是吗?龙虎山已经没落了?守望禅师不可置信的问,马上声音高兴起来:果然是末法时代到了,那你的死期也不远了嘛!”
  “哈哈哈!任凭那满天的血雨,落在自己的身上。玄武坛主放声大笑:末法时代到了,但我们现在活的好好的,而且会越来越好!还有,我已经能肯定,就算是四大天师降临……而且尽弃前嫌、并肩作战和我们对着干,但大势所趋,他们也出不了幺蛾子。倒是我关注的那个腐泉子立场含糊不明,至今没有踪迹。有点奇怪。”
  守望禅师声音有点发抖:虽然立场不同,但老和尚还是很佩服你们丹道先贤,正一天师张道陵、太极左宫葛仙翁、斩蛟真君许逊、崇恩真君萨守坚……你们可以抗衡四大天师……难道是丘处机还没死……不可能嘛?”
  “你跟不上时代了!什么都有可能。而且我们重建崂山道,就是为了不再做任何人的马前卒!不过是灵宝派还是全真道!”
  玄武坛主听出了守望禅师大惊失色的感觉,一边挥洒出一片光影,一边哈哈大笑着:末法时代,许多人要做最后一搏。任他们千般算计,都要在我们千年的夙愿面前屈服,而且……所谓四大天师,葛玄、萨守坚不过大言炎炎之辈,许逊只是匹夫之勇,至于张道陵,和他的道统,所谓符箓三山提点的天师道本来就是欺世盗名、因人成事之辈,毕竟他们最擅长的不是符箓,而是造反,一但成为顺民,就不堪一击了!”
  守望禅师显出虚影,的身躯一阵奇异的扭动,整个人影变得如同阴神一般,刹那之间,出现了六个残影,躲过了那玄武坛主挥洒的锤形光芒!
  “符者,神也,神音咒,诅咒而千神明,令加殃也。”玄武坛主显然心情很好,话多起来,带着些猫捉老鼠的恶毒:”世人无知,以为符箓派是张道陵开创,天师张道陵可以说是符咒始祖。其实大相径庭。所谓符咒,按《道法会元》书符笔法云:“符者,合也,信也。以我之神合彼之神,以我之气合彼之气,神无形,而形于符。此作而彼应,此惑而彼灵。”按《龙鱼图》云:“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篆,以制伏蛮尤,黄帝出车决日,蚩尤无道,黄帝讨之,西王母遣人以符授之,帝悟坛而请,有玄龟衔符从水中出,置于坛中,蓄自是始符录。”由此可见符咒之术,是为先民所遣留下来的模因,在黄帝以前即已相当盛行,去除神话色彩,则古代民众存于天地间,生、老、病、死在所难免,为了消除灾厄,祈求平安、幸福,逐日以积月累积经验、探索、分析、综合,以至需生咒术、哲法。合二为一,成为符咒,最具代表的如《万法归宗》、《风阳府江湖术法总集》、《辰州符咒大全》、《祝由十三科》等等。而符者,阴阳契合也,唯天下致诚相能用之。精神相附,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纸,号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对。”
  又以《祝由十三科》所记:“昔轩辕氏以草疗人疾病,犹惧怪异之病,非药石所能见功,彼所谓怪异之病者,其病源无一定,大抵精神之病也。轩辕氏象鸟兽之足印,制为符篆,又听兽之声音,造为咒言,专治精神各病。后人广其义,以梵语化为符篆。神而名之。符咒之道益广,而世人逐有扶乱请仙,祝由治病之效用。要言之符咒者,鬼神之一种语言文字也。鬼神无语言,无文字,此符咒之要素,即所以代表鬼神之言文字。用之得当,能上格神明,下通幽府,有不可思义之神效焉”。其实按照现代科学表述,符咒之作用,最主要辟邪镇煞,收惊安心,即是给予我们意识上的寄托与治疗,让意识有所寄托,如此才此才能将符咒发挥到最大功能。
  守望禅师疯狂地嚎叫起来,人影扭动,玄武坛主的腰部。已经数十个枣核大小的绿色阴神在哪里狂咬。他的语声却是不疾不徐。
  “画符念咒,圣人用以为民消灾解厄,邪者用以欺压良民,妄僻者以为咒术魔力以诱世人。历史上能这上乘符咒水平者很多,如姜子牙、鬼谷子、孙膑、张子房等。唯在汉朝更为盛行,传至东汉张天师集其大成,以此为治病,驱邪、消灾、祈福……包罗万有,故后代符箓派以张天师为始祖、宗师。张道陵的确是正一道祖师,然而——他擅长的是外丹道的长生之术!
  丹道起源有两处,一个是春秋战国中诞生的李耳、庄周等先贤所建立的道家,另一个起源是与儒家同源三皇五帝时期的祭司们。春秋,崇尚无为、逍遥的李耳、庄周、列御寇创立了道家,修持他们大道的人就被称为古道修士,不过因为不修习术法神通、追求长生之术是直接三不朽的苛刻条件,所以这种修士相当稀有。而继承了老子衣钵的杨朱在无为中发展自利的属性,修持自保为主的神通,而且得到了春秋时期小地主与商人的支持,与当时墨家、儒家三足鼎立,不过由于后期的根脚变化而彻底消亡。辛研在齐国传播的道家学说,因为当时田氏代齐的事件,齐国的田氏家族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鼓吹田姓来自黄帝一脉,取代来自炎帝一脉的姜氏。而当时的道家尊崇黄帝与李耳为祖的黄老道,就自然受到齐国稷下学宫的追捧。黄老道所主张的道已经不是早期道家追求的无为,而是掌控国家后不采取任何变革的“无为”,以道家为主兼修诸子百家、九流十家儒墨名法种种神通。
  汉朝黄老之道大兴,秦朝灭六国后选择以法家力压百家,不过在秦二世而亡后,取代秦的汉朝选择了以道为主包容百家的黄老道。在历经文景之治创立的盛世后,拒绝变法的黄老道已经成为藩国对抗朝廷的根基之一。结果被汉武帝依靠儒臣所击溃,剩下的道士们团结在淮南王刘安麾下,可惜为时已晚。最后刘安鸡犬升天,衰落的黄老道与汉武帝身边的方仙道们搅合在一起,形成了汉末祸乱天下的黄天道、五斗米道,而五斗米道的传承在后来形成了天师道。”
  “没用的,你躲在周围环境杂波里面我看不见你,但是你的阴神发出攻击,却是和你息息相关!”淡淡光晕从玄武坛主腰身发散出来,猛地将四五个阴神犹如挤葡萄一样地收网,挤破了。
  正在啃咬他腰部的那些绿色阴神,并没有被此吓得落荒而逃,而是在出现一阵畏缩和害怕之后,继续朝着玄武坛主的腰部猛啃!
  “所谓蜀中八仙,有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晋代谯秀所著《蜀纪》中,载有:“蜀之八仙”,依次是:“首容成公、隐于鸿闬,今青城山也;次李耳,生与蜀;三董仲舒,亦青城山隐士;四张道陵,今鹤鸣观;五庄居平,卜肆在成都;六李八百,龙门洞在成都;七范长生,在青城山;八尔朱先生,在雅州。”其他人都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先师,就是盛名不显的李八百,也是风云人物。他为春秋战国时蜀国人,卜居筠阳五龙冈,历经夏商同三代八百年,又因一动就行八百里,蜀人所以称他李八百。他周穆王时居金堂县龙跷峰,曾三次在金堂栖贤山学道炼丹,号紫阳真君,成仙后,得封妙应真人,传下李家道一脉。到了秦代,李八百闻汉中唐公房有道心,于是前往度化,经过唐公昉夫妇及三婢为之舐恶疮,并奉以冼浴恶疮美酒三十斛之试后,李八百以《丹经》一卷授予唐公昉,唐公昉夫妇遂入云台山炼药,药成服后,即到成仙而去。而他日后居住的地方,为汉代高安郡,至今那儿还保留有李八百使用过的淬剑池和七星井。古代道门中人,大多数是丹鼎派出身。直到汉末第四代天师再返龙虎山,才于祖天师炼丹处建坛,每于三元之日传授法篆,代代相传。
  同一时刻,东晋时魏夫人华存,圣号“云霞玉女”的南岳魏元君开玄道,弟子杨义、许谧在茅山创建了“上清宗”,传授符法。初被设计出来,很有可能是用以让凡人超凡入圣的阶梯,最终借假修身,修证真仙的必要途径。勉励没有天赋或者三教九流所谓的根器、血脉的弟子,按箓上记载的法门去修持学道,令他们没有家族资财,缺乏过人根器,也能够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的修持,达到身心清净,魂魄精明的成就,即便终其一生不成人仙正道,也能够通过符箓,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扰,甚而诏令天地万灵,役使驱策!毕竟那时候世界已经今不如昔,天仙、地仙可望不可即,人仙真人已经是高端力量,轻易不会出手!然而如果丹道的广大基层,也能依靠驱使符箓中的六丁六甲、值日功曹官属,拔度生灵,救济困厄,那丹道的势力,符箓派独大可期!
  而四大天师的仙翁葛玄一派,虽然传出《灵宝经》却默默无闻,到了陆修静的时代,才发扬光大,使灵宝为之大兴,这一派于赣西阖宝山,葛玄成道处传“灵宝经篆”建“元始宗”。以上三处坛场统称为“三山符篆”。符箓派不求长生之术,但利国利民,譬如可以利用咒语让太阳停留在某处。要改变天气,只要烧符下令:“风伯雨师各安其位,急急如律令!”或者,在龙王庙里贡献一些童男童女,就能够下雨。以至于全真派兴起后,同样传符篆经法,则是海纳百川之举。”
  在守望禅师绝望的呼啸中,数百绿色阴神从他身形中如疯狂地蜜蜂群一样蜂拥而出,向着玄武坛主铺天盖地地扑去。
  “明朝以后,丹道明面上主要分为“正一”和“全真”二大派别。还有以真武入道的全真道武当派等等。但是在这被蒙元前朝铁蹄踏碎的崖山之前,是消逝的传承再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大宋时代,虽然供奉三清为神祗的道士依然是最大的势力,不过内部众多派系早已独立。
  既有学习而非信仰老庄的古道修士、修持杨朱学说的道士、信奉黄帝与老子的黄老道、继承尹喜与庄周道统的楼观道与文始派、也有像方仙道这样直接脱离丹道归于教门的势力,不过更多是挂靠在丹道名号下的众多散人。而供奉三清的道士们内部也是派系繁杂,以教义区分的符录派与丹鼎派、以地区划分的北天师道与南天师道、更多是依附立派祖师而出现的派系,例如剑修始祖纯阳派吕洞宾、侍奉五雷的神霄派、以忠孝扶龙庭的净明派许逊、江河日下的符箓宗师阁皂宗、继承古道统的茅山派、清微派、天罡派等等,丹道修持方式因此相当复杂,既有不修神通只修本心的古道修士,也有符录与丹鼎内外兼修的神通道士。
  “而我们卸岭门召请的六丁玉女、六甲天兵,在当时都是地方道宫所属的私有武力。乃至于明世宗嘉靖皇帝后,依托于皇权的凡人也开始凭借着微薄咒力和青词祷文,激发对应物性的符箓术法,考召鬼神,祈福禳灾!也就是各种教门大兴的原因。”
  玄武坛主追忆着:“我们卸岭门和崂山道是一体两面,当初在张道陵师知道保不住这风水宝地,所以留下了这一脉,果然乱世中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只能够随波逐流,积蓄力量以待时机。靠着盗墓、剪径、杀人夺宝,我们发展壮大,熬过了前所未有的乱世,我们这一辈弟子是日本侵华时候入道途的,能活到现在的只有我们几个!
  我是四大坛主中最没天赋的,是黄泛区灾民出身,被上一代玄武坛主收养,甚至原来不知道“如律令”是什么意思。所谓大概不是“如梦令”,后来上一代玄武坛主让我多读书,我看到张岱《夜航船》里说:“律令,雷边捷鬼,行最疾。”才知道原来律令是一种小鬼,归雷神管,跑动最快。急急如律令的意思是说,接到我命令的各个神,都要向这位小鬼同志学习,跑快一点。至于末法时代问题,卸岭门徒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大概是因为术法兴盛的时候,我们的力量还很少吧。我记得那时候老打仗,还经常发生点鼠疫蔓延什么的,不用考虑明天在哪里,只要活下去,就有希望。
  “多谢你啊老和尚,看得出你是古风一脉,还夹杂了密宗的黑教术法,其实是苯教秘传。你们佛门在禅武出现之前,视肉身如皮囊,所以这东西是阴神性质的能量,对我的玄武星光体可是大有补助。某种意义上,张道陵也是这种人,求的不是长生之术,而是活在当下。事实上他曾有长生不死的机会……老和尚,你听说过蟠桃会吧,那可不是传说!”
  《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又据《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载: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颗与帝。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宋张孝祥《水调歌头为时传之寿》词:“蟠桃未熟,千岁容与且人间。”清黄遵宪《车驾驻开封府》诗:“诸侯香草方毡幕,西母蟠桃又绮筵。”蟠桃对于凡人是可望不可即,但张道陵却用来试炼弟子。
  按照官方说法,桓帝、灵帝昏君时代,有沛国人张道陵,初名陵,字辅汉,传说是西汉宰相张良的八世孙。汉光武建武十年生于天目山,出生前,其母梦见魁星下降,感而有孕。五月十八日生,出生时满室异香,整月不散,黄云罩顶,紫气弥院。自幼聪慧过人,七岁便读通《道德经》,天文地理、河洛谶纬之书无不通晓,为太学书生时,博通《五经》,在张道陵二十五岁的时候,曾官拜江州令。而他却身在朝政,志慕清虚,后来叹息道:“这些书都无法解决生死的问题啊!”于是弃儒改学长生之术。不久就隐居到洛阳北邙山中,精思学道,修炼三年,有白虎口衔玉符而至其所。
  永元初年,汉和帝赐为太傅,又封为冀县侯,三次下诏,张道陵都婉拒了,他对使者说:“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隆恩,妻妾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志在青山中!”为了避开京都近郊的俗务嘈杂和骚扰,张道陵决心云游名山大川、访道求仙去了。张道陵先是南游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后与弟子王长一起,渡江南下,在赣西贵溪县云锦山住了下来。此地山清水秀,景色清幽,为古仙人栖息之所,张道陵就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三年而神丹成;龙虎出现,故此山又称龙虎山。时年张道陵六十岁,后又移居巴蜀鹤鸣山,感石鹤长鸣。
  汉顺帝汉安元年,正月十五日,传说太上老君降临蜀地,传授张道陵《太平洞极经》、《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箓》、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斩邪剑等经书、法器,拜为天师,嘱咐天师广行正一盟威之道,扫除妖魔,救护生民。于是天师于汉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会八部鬼帅,大战众鬼,制伏外道邪魔,诛绝邪伪。天师道法通玄,诸魔所不能敌,各各降服,赵公明等愿意皈依正道,于是天师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黄帝坛下盟誓,人处阳间,鬼处幽冥,使六天鬼王囚禁于酆都城,八部鬼帅流放于边地。从此妖魔降服,人民安乐,至今青城山仍留有天师与众鬼帅战斗的誓鬼台、鬼界碑等古迹。”
  说话间,犹如烟雾般凌乱飞舞般的阴影,幽魂般从那守望禅师模糊的身形释放出了,带着阴冷寒风,仿佛链接着连一个世界般的孔径中,一个个模糊难辨的人影飘了出来。本来是慈眉善目的阴神们狰狞,面现成群结队的环绕着玄武坛主,随即一道漆黑光环,就朝向他飞舞的阴神昙花一现般绽放了开来。
  “若论画符捉鬼,我们道门可是行家里手!天师得老君亲授,得天独厚,道法高强。降妖伏魔,救护众生,蜀地的人民都非常感动,都愿意听受天师教化。于是天师创立道派,称正一盟威道,简称正一道。但因奉其道者,须出五斗米,当时又有人称为五斗米道。设立二十四治,广收门徒,教化于民。东汉桓帝永寿元年九月九日,在巴蜀赤城渠亭山中,昊天上帝派遣使者持玉册,敕封天师为正一真人,天师世寿一百二十三岁,在巴蜀苍溪县境的灵台山又名天柱山飞升,丹道称为“祖天师”。”玄武坛主哈哈大笑着:“好一个十足完人张道陵,只不过,史海钩沉,真相往往在细节中!”
  汉末朝政腐败,外戚、宦官、巨室,互相操持朝廷,豪门、巨族,奴役隶卒,私相敛财,于是武勇之士,便游侠江湖,聚众据险以自固,并且利用图谶之说与道术相号召,形成据地称雄的力量,渐启以道术组织教门的形势。因此当初,张道陵将诸弟子登云台绝岩之上,下有一桃树,如人臂,傍生石壁,下临不测之渊,桃大有实。陵谓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实,当告以道要。于时伏而窥之者,三百余人,股战流汗,无政久临视之者,莫不却退而还,谢不能得。
  只有弟子赵升一人乃曰:神之所护,何险之有,有圣师在此,终不使吾死于谷中耳。师有数者,必是此桃有可得之理故耳。乃从上自挪,投树上,足不磋跌,取挑实满怀。而石壁险峻,无所攀缘,不能得退。于是乃以挑一一掷上,正得二百二颗。陵得而分赐诸弟子各一,陵自食留一以待异。
  彼时彼刻,张道陵乃以手引升,众人视之,见陵臂长三十丈,引升,升忽然来还。乃以向所留桃与之。食毕,临乃临谷上,笑而言曰:赵异心自正,能投树上,足不蹉跌。吾今欲自试投下,当应得大桃也。众人皆谏,惟异与王长嘿然。陵遂投空,不落桃上,失陵所在。四方皆仰,上则连天,下则无底,往无道路,莫不惊叹悲涕。惟升、长二人,良久乃相谓曰:师则父也,自投于不测之崖,吾何以自安!乃倒投身而下,正堕陵前。见陵坐局脚床,斗帐中,见赵升、王长二人,笑曰:吾知汝来。乃授二人道毕。三日,乃还归,治旧舍,诸弟子惊悲不息。后陵与升、长二人,皆白日冲天而去。众弟子仰视之,久乃没于去霄也。初陵入蜀山,合丹半剂,虽未冲举,已成地仙,故欲化作七试以度,乃如其志也。
  根据《汉天师世家序》记载,天师道事实上一直在自我异化中生长。最初,创教之初,张道陵就托名感玄元老君屡受仙法。天师道将汉代黄老道对黄帝与老子的信仰崇拜吸收,并剥离了太平道以图谶形式制造的最高神中黄太一中的黄帝信仰与五德意象,直接以老子为主神。于是带着得意门生迁鹤鸣山,炼丹分形示化,化身千万,开始伐山破庙。”
  似乎是感受到伐山破庙四个字中间的杀意,守望禅师驱魂攻势更猛如水银泻地,却被玄武坛主一身挡下,“你伤不了我的,我由星宿驾驭阳躯,此时已经是介于神鬼之间,无论多重的伤势只要太清宫香火不灭,还有真人他老人家赐予的龙符,就百无禁忌!而你如此以中阴身逆转阴阳开放鬼门,有违慈悲本心,只怕一时三刻之内就要被打入地狱,永不超生!是不是感觉不公平?这就是组织的力量,好像汉末的黄巾起义虽然昙花一现,但这个时期的道家已经转化成丹道,企图以黄帝取代伏羲的行动失败后,接受各代朝廷的招安为其效劳。而丹道就因此从最初追求大道的术法使用者,与收集香火信仰的巫觋方仙道结合,演化出神道、符箓、丹鼎等等分支。
  在张道陵入巴蜀之时,《想尔》作为最高经典,依旧保留了太平道,或者说汉儒的一切特色……承天命道,教化万民。但是,交通封闭的巴蜀不同于中原地区,古巴人后裔也好,云贵少数族裔也好,信仰和中原的汉民是完全不同的,即使天师道采取了激烈程度不下于太平道的伐山破庙、毁废私祭的教门战争,其效果也不如太平道和半儒半法的曹操对山东城阳王神信仰的打击那么立竿见影。
  不得已,复立二十四治,增以四治,以应二十八宿,建立了道国。“治”是早期丹道的传教区,诸“治”的各级管理人员,在教内称“道官”。东汉末道士张鲁,在其朝廷辖区内也置道官,设有“祭酒”。可见,道官这一称谓在丹道创立之初就在教内出现了。但天师道只在民间下层流行,有的丹道组织甚至发动过农人起事,反抗上位者,其组织自然不会被朝廷认可。
  而内忧外患俱全,改外丹道为符箓派,也是形势逼人不得不为。最简单的例子,天师道依据《想尔注》,天师道自称“正一”,张道陵受“正一威盟”,皆旨在表明其为“真正唯一”的道家真传。而由于此,一方面以黄帝信仰和五德说站队,则随着与边民的教门战争,而以怀柔的态势吸收了当地土著信仰,而成五方五老君。这种相对太平道而言要柔软得多的协调性,使得天师道的传播较其竞争者有一定优势,一如景教攀附密特拉神与地母崇拜异教诸神为圣母圣徒。
  就连三清成为丹道的主神并非一日而成,太上老君李耳因为道家创始人,与唐朝皇室攀附先祖的行为而确立,上清灵宝天尊是天师道塑造丹道神系的《灵宝经》中诞生的意志,而比起道法自然的李耳与开天辟地的元始,太上盘古氏玉清元始天尊因为大晋南天师道借用盘古的道国为丹道抗衡儒家的造神运动而出现,灵宝天尊的传承最后还是因为小说家《封神演义》当中的通天教主,这个经民众传播后的化身,因为拥有了直指鸿蒙的诛仙剑阵百万洪荒剑阵而闻名遐迩。最后取盘古香火而代之成为丹道至高神。”
  守望禅师整个人已经化作一团翻滚阴云,黑雾笼罩。我越发清晰的感受到这阴云之内阴神的可怕,那阴风怒嚎,不时有鬼怪般的哭泣声,令人毛骨悚然。玄武坛主却不紧不慢的说:“装神弄鬼,我们不行。伐山破庙,你们不行!传道不是请客吃饭,新的道门利益集团,不但必须将私祭鬼神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吐纳、导引、存想、斋醮、外丹、符箓,这些继承秦汉方仙道传统的道团的修持方法皆被《想尔注》以“伪道”称之。想当初,张道陵除书符治病、驱邪禳灾以外,趁着朝廷鞭长莫及,在巴蜀地区快马加鞭建立起二十四个教门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定期赴治学道,祭祷。
  需知设定一个由神灵统治的理想道国,是所有教门都必须具备的根本特征。在各种教门设定的理想世界之中,中国丹道所信仰的仙境显得最与众不同。正如各大教门都以灵魂的救赎为其最终归旨,而丹道却把肉体长生作为终极追求一样,丹道的仙境也和那些孤悬于彼岸让世人不可企及的教门理想世界迥不相类。丹道的仙境虽然也是由神灵统治的彼岸神圣世界,但是,这个彼岸的神灵世界与此岸的凡尘世界之间并没有彻底断裂为两个不可沟通的世界!天师道的祭酒,实际上是丹道的内部管理机构的负责人。与其说是道官,不如说是道职更为恰当。南北朝时期是丹道制度化的开始,也是道官制度发展的第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同时,生人属西长安,死属泰山,鬼是由地官管辖。至此而成的天地水三官信仰,本不符合《想尔》之主旨,却被天师道上下所普遍接受。以此为契机,赤黄交气之双修身术,血食鬼神之帛家道、李家道,魏伯阳、狐刚子之外丹术,封君达、左慈之吐纳导引、解形遁变,各种本不与天师道兼容的道团宗旨,先后被天师道所接纳,后来成为赣西龙虎山天师世家的道统,宋元以后,又成为丹道一大派系而称为“正一派”。此过程在曹魏灭张鲁朝廷之后,天师道的战斗性与曹魏收纳的各种方仙道的接触中达到巅峰。从此以后,巴蜀成了天师道的根据地,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
  到了张鲁行道的时期,已经据有东川,掌握实际的地方朝廷,设官置吏,皆以鬼神之道命名,俨然为一路诸侯,而执掌政教合一的实权,对于巴蜀政局,有举足轻重之势,张道陵实为中国历史上施行地方政教合一道国的第一人。道家在汉末一变,黄巾起事后,太平道直面人道气数,灰飞烟灭,上位者对丹道这种武装到牙齿的教门武装非常猜忌,张鲁虽识大势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但曹操何许人也,立刻将天师教连根拔起。此为“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张鲁和大批汉中教民北迁到三辅,而张鲁第二年就“病”死,天师这称号就基本泯没,然而公元216年,张鲁辞世以后,北迁的道官祭酒们“人人称教,各作一治”,道官世袭之风渐长。至日后三国归晋,陈寿在《三国志张鲁传》中,恨恨的称其为“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先贤,出五斗米,故世称米贼。”后世又称天师道为“五斗米道”。却不敢对张道陵出言不逊。可见张道陵的深谋远虑。
  当然,张道陵太优秀,导致后代子孙树大招风。虽天师府记载上第四代张天师为张盛,但自张盛后,到宋朝,总七百年,无论是五胡乱华惨事杀的人头滚滚,还是大唐万国来朝同时道门大兴,北天师道、佛门八叶、茅山派、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听说过天下归心的张天师出现,张天师一脉,汉魏以后影响不大,只余下张道陵的道术成为传说,一些道门领袖如灵宝派陆修静和北天师道寇谦之等,通过对道官制度进行了变法,清洗张道陵犯上作乱的余波。把教门武装头目,变成由古代朝廷任命或许可的,由男、女道士担任的丹道各级管理者。”
  我能感觉到守望禅师的惊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