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靠种植药材发财致富 第12节
作者:霜白月明      更新:2024-03-29 16:10      字数:4021
  “记着呢。你说让我到野地里找,还要越大越好对不对。记着呢,你娘已经找到了,就是远了点。等明后天,我托了贵前哥、德有弟,还有家金、家银、信和几个侄子,把树砍下来,运回家。刚好砍下来的细枝,入伙那两天可以当柴火。”
  时人一般喜欢杉树、松树,自己女儿喜欢这假蚕树的味道,也是够特别的。
  可能跟她亲祖母像。
  不过,什么树不是树,这有点香味的还挺好闻的。
  费点功夫,那不算啥。
  不过在那之前,还有一件事要做,李贤东心里暗暗的想。
  房子建好了,自然是准备新居入伙摆酒席。
  先去卖鱼老汉处预定了鱼,老汉难得有一笔大生意,自然无不应。
  预定完鱼,李小寒又带着王氏去卖肉处预订了十三斤五花肉,十斤板油,十斤大骨头。
  卖肉大汉每日只杀一头猪,自然没有这么多的五花肉板油骨头。不过他在这行认识人,自然会帮着凑齐了。
  只是,卖肉大汉还是怀抱希望问一句,“还是都砍断?”
  “嗯,砍断。”李小寒毫不犹豫的点头。
  卖肉大汉怏怏点头,“行吧。”
  那可是十斤大骨头啊,他家的杀猪刀又得受伤了。
  这钱可真不好赚!
  李小寒最近也渐渐品味出来了,这个时代炼钢技术还是不够,刀不够硬。
  “你要不,专门打一把砍骨刀?”
  李小寒记得菜市场的猪肉档刀都分了好几把,什么片肉刀、剔骨刀、砍骨刀。
  也许,专业的事就应该专业的刀干?
  大汉面露为难,这一把刀,要怎么打呀?这样一把刀,也不便宜吧?
  李小寒瞧见这神色,再提议,“不行你上斧头?”
  前世看过一些短视频,冰天雪地里,一个健壮的汉子拿起斧头劈冻骨头,那力量感、那强烈的雄性气息,透过屏幕,扑面而来。
  果然,大汉眼神一亮,斧头够劲啊,家里也有不必另花费。
  “着。我必给你处理得好好的。”
  解决了最重要的鱼和肉,李小寒放下了一半的心,还有那豆腐、干货、盐、糖、酱、醋,都得一一备好。
  李小寒王氏准备饭菜,李贤东则是通知众族人。
  新居入伙是大事,得上门通知人家才是尊重,尤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家。李贤东这几天得一直忙活这个事情了,可不能遗漏了,否则那就是得罪人。
  还有得去族里开仓库借桌凳盘碗,跟交好的族人约好时间把这些大家伙抬出来。
  ……
  一家人喜气洋洋的忙碌着,只为迎接那一天的到来。
  第18章
  九月二十五的酒席,九月二十四的早上,李贤东一家早早的起来忙开了。
  王氏和李小寒正从早上开始就洗洗刷刷,凳子和桌子族里有,李贤东已经借过来了,但是久没人用,要清洗干净。
  待差不多己时,李贵前的媳妇赵氏,带着两个儿媳妇过来帮忙了。
  对于到隔房妯娌家去帮忙,赵氏是不解的。王氏不是没有亲妯娌,李贤东有两个亲兄弟呢,虽说不是同母,但是同一个爹呢。
  面对赵氏的不解,李贵前是这样解释的,“爹吩咐的。”
  想了想,李贵前又添了一句,“贤东家做的蒸肉和炸小鱼都挺好吃的,我喜欢,你带着儿媳妇们去帮忙,看能不能学一学。”
  赵氏不服气了,自己管着一家子饭食,家里大大小小的从来没有说过不,这突然说别人家的菜好是什么意思?自己做的难道就差了?
  但是赵氏跟李贵前半辈子夫妻了,李贵前不会说假话,好吃便是真好吃。于是赵氏便带着疑惑和不服气来了。
  虽然说带着不服和疑惑,但是赵氏脸上半点不露,来到便笑吟吟,“弟妹,早听说你饭食有一手了,我们当家的,一早催着我来帮忙,顺便学一学。”
  王氏平日少跟人打交道,被赵氏这一顿称赞说得又高兴又带着点不敢置信,一时之间举着水瓢,竟然说不出话来。
  还是李小寒说到,“贵前伯母,肯定是我贵前伯过赞了。建房的时候,贵前伯可一直说伯母你烙馅饼有一手,说得我都馋了。今日刚好,你可得好好跟我娘交流交流,我可太想尝一尝了。”
  烙馅饼的确是赵氏引以为豪的手艺,这家里的钱粮都是计算着花,用最省的料做出最好吃的馅饼,赵氏可是颇有研究。
  李小寒只是偶尔听李贵前他们随口说过一句,但特特说出来,好像李贵前真的是在人前盛赞过一样,赵氏笑得真心都多了几分,“小寒侄女嘴里像抹了蜜糖一样,看来今日我是要抓一回锅铲的了。”
  “就盼着贵前伯母这一手了。”
  “哎呀,贤东弟妹,我可真喜欢小寒侄女这大方爽利劲。”
  赵氏对李小寒可真是刮目相看,不是赵氏托大,她一直觉得王氏和李贤东有点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的感觉,自家吃亏了也不会说。
  想不到,两个闷头鹅居然生出李小寒这个不吃亏的性子来:李小寒话里可说了,想要学自家的炸小鱼蒸酱肉可以,要拿烙馅饼的手艺来交换。
  而且人说的还多让人高兴,都是交流手艺。
  就是这个理,再亲近的人家如何,这女人灶上的手艺可是自己的名声呢,哪能这样白白的让人学去了。
  赵氏觉得,李小寒这性子,像自己。也就是赵氏没有女儿,如果有女儿,赵氏觉得就应该是李小寒这个样子的。
  这一番插科打诨下来,几人之间氛围越来越好了,王氏也放松了:赞她女儿比赞她更让自己高兴。
  赵氏带着两个儿媳妇马氏和韩式都是爽利人,几个妇女,手脚爽利的,先把族里借过来的碗碗盘盘和桌子凳子洗干净了。
  然后鱼和肉准时送过来了。
  十三条的福寿鱼,四十多斤的小杂鱼,清理起来废老功夫,李小寒心中咂舌,幸亏贵前伯母带人过来,不然光靠她们一家三口,可真是忙不过来。
  中午大家都是随便糊弄了一下肚子,待到下午申时左右。
  油锅烧起来了,亮澄澄的猪油炼出来,猪油渣都装了一大盘。
  腌好的五花肉炸起来,炸到色泽金黄,满满油香。
  沥干水抹了盐糖糊了面粉的小鱼放进去,炸到浑身酥脆。
  “贵前嫂子,你试一试。这个鱼要炸到鱼骨都酥脆,最重要的就是炸两遍。”王氏拿起一个碗,装满一碗小杂鱼,请赵氏婆媳尝一尝。
  这大半个月的时间里,虽然中间去找三七了,但是近处没找到,王氏一个女人,也不敢单独一个人入密林,便干脆回来再掌灶台了。
  要王氏自己说,她觉得她在灶台上的功夫,现在还是能见人的。
  赵氏看王氏这个做法,便知道这菜难吃不了——这么多油盐糖放进去,难吃都难吃不到哪里去。
  果然,赵氏一入口就知道了,这香,这脆,果然是炸两遍出来的,骨头都可以嚼巴嚼巴吃了。
  “弟妹,你这一手,绝了。”赵氏说到。
  “你过誉了,就是孩子喜欢吃,我多琢磨一下。”王氏笑到。
  这个炸小鱼,王氏是李小寒的天马行空想象下做出来的,比如说,最初李小寒说,娘,你慢慢炸,免的炸糊了,后来发展为,娘你再炸一次,我觉得还不够酥脆。
  理论指导李小寒是提出来了,但是后来,真正能把火候掌握好,能把小鱼炸得脆而不焦,又香又酥,实操还得王氏。
  连李小寒炸得都没有王氏好,李小寒控制不好柴火灶。这个王氏煮猪食煮了多了,可谓驾轻就熟。
  李小寒见王氏跟赵氏交流炸小鱼心得,悄悄退开去---这厨房真热啊。
  而且,她娘在村里没有说的上话的人,赵氏三人,就是自己家打开交际的开始。
  按照她对贵前伯多日来的理解,感觉作为贵前伯妻子的赵氏,也是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果然,李小寒退出打后手后,王氏和赵氏交流得越来越融洽。
  晚饭的时候,主食便是赵氏的烙馅饼。
  “伯母,你这馅饼这真是绝了,怪不得我贵前伯念念不忘。”李小寒边吃边赞叹。
  这馅饼还真不错,明明是粗粮饼,但难得的,并没有那种死面饼的粗糙,而是一层一层的劲道酥香。
  “这馅饼啊,就是搓面饼的时候费功夫,你做多几遍就熟了。”赵氏乐呵呵的说,今日她带着两个儿媳妇跟王氏学了炸小鱼的功夫,那这烙馅饼的功夫就要教给王氏和李小寒。
  “我可比不上伯母你,我看到你搓那面饼,老费功夫了。我没你那手劲。”
  李小寒说的是真话,这个时代女人可真是惜物不惜力啊,为了省馅料又做得好吃,赵氏硬生生把那面饼人工搓出千层饼的感觉。
  李小寒自己,可真没有这个手劲和毅力。
  “哈哈哈,等你再大一点就有了。”赵氏哈哈笑,没有说出口的是,尤其结婚生娃后,这抱着抱着孩子,手劲就有了。
  这一趟,赵氏简直像重新认识了李贤东一家一样。以前总听说李小寒母女粗笨,连个织布功夫也不会,只能煮个猪食。
  可如今接触一看,李贤东和王氏虽然话不多,但看李家柴房,柴火是堆满的,水缸的水干净的,厨房里是整整有条。
  更不用说那吃食功夫了,这办酒的手艺哪一样拿不出手,跟以前村里的流言十分不符。
  而且,赵氏认为,能定下心来,把便宜的小杂鱼炸出好味道的王氏,和为了馅饼揉成薄层的不惜力的自己,是一路人。
  在双方有意推动之下,今日赵氏和王氏相处得十分愉快,临走前,王氏还做主,给赵氏装了一碗小杂鱼,“嫂子,今日辛苦你们了,这小杂鱼,带点回去给孩子们尝尝。你也知道,这小杂鱼,没花多少钱,最贵就是个油钱,其他就是费功夫,别推辞。”
  人的功夫不值钱。这是平山村所有人的共识。
  “好,嫂子不跟你多推脱,明早咱们再来。”赵氏爽快道。
  从李贤东家到李贵前家,相隔甚远,最近的抄后边一条小路。
  平日里,赵氏等人是不会走这小路的,但这次不是有三人嘛,而且一整天没在家了,也不知道家里男人孩子、养的猪喂的鸡咋样,想想怪担心的,三人便急着回去。
  “娘,咱们回去也炸小鱼吧。”低头安静赶路中,赵氏的大儿媳马氏突然开口说到,“豆哥儿肯定喜欢吃。以污二贰期无儿把以”
  豆哥儿,马氏的儿子,四岁了,长得瘦长瘦长的,整日喊饿。半大小子,吃穷老子,马氏这个当娘的,自然时刻挂心上。
  “行。”赵氏爽快应道。
  都是当家人,心中自有一杆秤,这小杂鱼便宜又好吃,炸过之后,还可以放好几天都不坏。她们家人多,连鱼都可以自己捞,买鱼的钱都省了,划算得来。
  “娘,王婶子做菜可有一手,跟传言里可不像。”这个话开了头,便随意了,马氏说道。
  “这在继婆婆手下混日子,哪有这么容易出彩的。”赵氏说到,有那好名声,不得给自己亲生的。这不是自己亲的儿媳妇,便最好做那踏脚石。赵氏已经想明白了其中的关窍。
  “那可真真的。”赵氏的两个儿媳妇,马氏和韩氏频频点头,虽然在亲婆婆赵氏手下混日子累一点,但谁家不是一堆活,起码不用一边拼命干活还得一个坏名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