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8章
作者:
萧凌凌凌 更新:2024-04-25 13:46 字数:1879
一个完全区分不出效果的题目,和他十几年来出题的风格完全不同,以往都是怎么偏门加细节,转变的太突然,怎么看怎么不对劲。
突然,苏叶想到月前收到的一条消息,皇帝对东北粮仓非常感兴趣,还曾询问过朝臣,“为何那片黑土地肥沃,以前的人只知道渔猎,而不事生产呢?”
左右大臣想也不想回答,“那些蛮夷之人,哪里懂得耕作。”
这或许算一个理由,但东北平原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成为中原王朝一部分的时候,那时候朝廷为了统治这片地区,应该能想到迁移一部分百姓过去。
而事实上,东北平原也确实有不少汉人,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渐渐改变了,不再耕种,也上马渔猎。
这就很奇怪了不是吗?
可皇宫中并没有相关记载,以至于具体原因不明。
也有朝臣想到,“要耕种,首先得有河流。东北好似不缺水资源,有四大水系。想来是之前的人没有修建水利工程,导致河流旱涝不合理,不利于耕种。”
苏叶睁开眼,大概明白了皇帝的想法。
东北的水利建设,确实是近几十年完善的,尤其是这十几年,为了圈出的地能更好灌溉,粮商会可是花了不少本钱在水利设施上,也才能让东北平原变成沃野。
之前水流是有,但因为人心不齐,各自为政,且都习惯了游牧的生活方式。谁也没办法从上流到下流,建立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以至于四条水系都没有善加利用。
皇帝之前十几年都没关注过,此时突然想起,大概是为了河套地区,那里常年干旱,水资源匮乏,降水量又少,不适合种植。
而他大概是觉得,既然东北平原能改造好,云贵高原更是粮食出产的重要基地,西北一带虽然贫瘠,却也不是完全没有水源。
尤其黄河还从这里过呢,就算不为了农耕,治理好了,不让下游变成悬河,时常泛滥成灾,也绝对是值得流传千古的丰功伟业!
皇帝这是急了,在发现太上皇身体逐渐恢复,可以出来掌权,而自己好似功劳不够显著,没法把太上皇彻底赶回后宫,顿时心慌了。
这些年虽然大楚发展的不错,一派欣欣向荣之态,国库丰盈,天灾人祸虽然有,但很少发生流民背井离乡,因为救灾往往很及时。
但这些好似和这位高高在上的帝王关系不是很大,他居住深宫,所作所为都在和太上皇争权夺利,剩下的也不过是无为罢了。
因为他的无为,导致对朝廷,对天下大事掌握力度不足。
发生灾难,是粮商会在火速救灾,虽然朝廷给了银子,可那是国库拨款,朝臣按例行事,皇帝也不过下个命令。
而这点点功劳,还有太上皇来分。
国库收入的增加,也和皇帝的政令没有关系,盐政改革是林如海做的,太上皇准允的。海贸是朝臣们强烈要求的,乃至于水师的战绩,也是两位皇帝相互制衡的结果。
最后拓展版图还有大漠和西域,但这两处是属于大漠王的,还是大楚朝廷的,很难说的清。
最麻烦的是,这些统统都有太上皇的参与,因此功劳对半分。
而太上皇有之前几十年的威压积累,比他这个皇帝在民间和官员中声望更高。
至今还有很多人认同,他徒机就是太上皇手里一枚棋子,任由搓圆捏扁。
皇帝可不就急了嘛,得做出一件叫人称赞的功绩,且功在千秋,如此一来,太上皇没有任何理由废了他,即便想,也做不到!
想通了这些关节,苏叶顿时知道文章往那个方向写了,自然是怎么治理好黄河。
她不吝于展现才华,甚至把历史上有的,以及后世发明出来,实践出切实可行的统统写上。
这是一篇既有文采,又字字珠玑的文章,前后不过一千字左右,却提到了许多耳目一新的观点,但凡懂治水的,就能明白其精妙之处。
苏叶毫不藏私,是因为她知道,治理好黄河,确实利在千秋,即便现在皇帝不动手,她以后登基,也要解决这个祸患。
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如此她又能稳拿第一,且不用担心被派去治水。
苏叶当然不可能在这个节骨眼上离开,筹谋了这么久,就差临门一脚,她既然来了,就不打算离开。
而她确信,无论她写的多好,皇帝都不可能派她去治理黄河。
不说别的,就凭着她这张脸,已经让皇帝怀疑她的血统问题,他敢让自己立功吗?
这显然不可能,刚刚那惊惧的表现,已经暴露了一切。
想好之后,苏叶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千多字,一气呵成。
写完一遍,再检查一遍,都不用誊抄,因为她是直接写在试卷上的,并没有打草稿。
其他人就是把自己的文章背的滚瓜烂熟,也不敢直接上手,会在草稿上先写一遍,为的是万一不小心写了错别字,以及需要避讳的字眼没注意,总要有修改的机会。
苏叶完全没这个烦恼,她的记忆宫殿比纸笔还牢固。
上位两位帝王,以及周围围观的官员,见她起先不动笔,好不容易写了,还不到半个时辰,就放下了笔,不由睁大眼。
林会元这是……写完了?
可即便如此,草稿都不打,真就这么自信?